陈旧性心肌梗塞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傅涯追悼会周总理侄子前来悼念,曾主动为汶
TUhjnbcbe - 2022/12/7 16:55:00

年1月4日上午10时50分,傅涯永远地盍上她的双眼。

傅涯

在她九十二岁的精彩人生中,曾经扮演了许多重要的角色:她最为人所知的身份,是开国大将陈赓的夫人,是陈赓手稿、图片最好的保护者;是和蔼可亲的“胡子妈妈”,亲切照顾着数十名烈士子女;

她是促进两岸友好经济文化交流的爱国人士;作为宋庆龄基金会名誉理事,她是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热心人士。

傅涯逝世后,她的子女们将灵堂设在她居住了50多年的家中,一座位于西单灵境胡同的小四合院。

走进这座不起眼的小四合院,穿过两旁种满植物的石板小径,进入一楼的会客厅之中,灵堂就设立在这里。

这座小小的吊唁厅仅有十几平方米大小,布置却简朴而庄重。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参加吊唁的各界人士和群众络绎不绝,他们纷纷为傅涯献上花圈花篮,为傅涯致哀。

她的子女们肃立在两旁,一一与前来致礼的亲朋好友握手,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傅涯之子陈知建在傅涯去世时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他说,父亲去世得早,且在他生前工作繁忙,一直是母亲辛苦把自己和弟妹带大的。往事历历在目,他一时很难接受傅涯的离世。

陈知建

吊唁厅内的布置十分简朴而庄重。傅涯的遗像上横书“送别亲爱的妈妈”几个大字。

在他们的家中,30多张傅涯生前的照片挂在白墙上,向前来致礼的宾客讲述着她生前的事迹:曾经与陈赓一同艰苦奋斗、相互扶持的片段。然而陈赓大将在年便已早早去世,傅涯独自一人将几个年幼的子女抚养长大,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她自立、坚强的品格,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子女,也感染了所有身边的亲朋好友们。

“慈惠家国、千载余情”这八个字,正是她一生最好的写照。

送别现场忆将*夫人
  

年1月14日上午,傅涯同志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肃穆的礼堂之中,礼堂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上面书写着“沉痛悼念傅涯同志”。横幅下是傅涯的遗像,面容依然温和亲切。

时值寒冬,首都的天气寒冰刺骨。尽管室外最高气温只有零下2摄氏度,依然上千名群众自发前往现场观礼致哀。队伍排成了长龙,所有人的脸颊都冻得通红,和别在胸口的小白花一起,显得格外醒目。

周恩来总理的侄子周秉和及*克诚大将的女儿*楠也来到了现场。在现场的还有数十位革命先烈的子女,他们向这位革命先辈敬献花圈,献上自己的敬意。

周秉和

送行的人群中,有一位来自北京市*,已经八十五岁高龄的宿老先生。由于傅涯曾经在北京市公用局机关任职,两人时常有所接触。老先生亲切地称傅涯为老大姐。

“别看她是首长夫人,还是我们的*总支书记,但她一点架子也没有,非常平易近人。”

老兵王恩田也在家人的陪同下早早来到大礼堂。如今已达八十五岁高龄的王恩田,曾经是陈赓大将的老部下。他特意早早来到礼堂,只为向傅涯大姐送行,希望她一路走好。

人来人往的礼堂之中,电视剧《陈赓大将》主题曲《在路上》回荡着:“你一定在路上,征尘依然飞扬,你将儿女情长折叠后藏进戎装……你走得如此匆忙,我沿着你的目光,追赶你的方向,我看到鲜花开满山岗。”

悠扬的乐声抒写了陈赓和傅涯两位老人的革命爱情。这是他们的子女特意为傅涯选的歌。他们郑重地为母亲戴上一枚金红相间的胸针。

这是上世纪50年代,陈赓在上海为傅涯买来的胸针,做工十分精巧别致。

傅涯的女儿陈知进说,父母感情特别好,母亲对这枚胸针十分爱不释手,每逢有重大活动时,就会戴着它出席。这是傅涯最后一次佩戴它。

作为最后的送别,傅涯的子女们期待两位老人能够在天堂再会。

陈知进

定情陈赓,收养照顾烈士子女

外孙未未曾在悼念外婆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您一生的故事本来也可以浓墨重彩地书写,但您偏偏只是几笔带过。”

傅涯从小就十分勇敢独立,敢于争取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一个拥有十多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中的长姐,她曾经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早早地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为父母减轻生活重担的责任。

然而求学的心不曾熄灭过。母亲也知晓小傅涯的心事,答应她只要完成绣花和做鞋的任务,就可以上学。在小傅涯的坚持不懈之下,她完成了母亲规定的任务量,如愿进入了学堂。

抗日战争爆发后,正值19岁芳龄的傅涯正巧在南京私立东方中学毕业,于是便随着哥哥傅森前往红色革命圣地延安。沿路目睹了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惨状,更坚定了她的革命信念。

在延安,她不仅走上了光荣革命的道路,更邂逅了一生的挚爱。

年,傅涯与陈赓结识。

陕西武乡县蟠龙镇的文工团演出之际,傅涯正与其他团员一起准备演出。她与其他团员一起到训练部长王智涛家中借演出道具,正巧遇到陈赓在王智涛家。

那时陈赓正开玩笑道:“会昌战斗之中受伤的时候,我真想开枪自杀。想想自己还年轻,活着还能为共产主义奋斗,我就装死了。”

陈赓

陈赓的幽默开朗不由得将傅涯的目光吸引住了。这是令她印象深刻的第一次会面。

陈毅曾经这么评价过陈赓:“陈赓是一块磁铁,风趣,乐观,能够团结大家一起革命。”

陈赓幽默俊朗,他的发妻王根英早已去世,他的家中没有一个“知冷知热的人”。而傅涯漂亮大方,正当芳龄,身边人都认为他们会发展得不错。

王根英

在王智涛夫妇等热心同志的“安排”下,两人渐渐走到了一起。尤其在相互增进了解过后,了解到彼此对所选择的革命道路和*治方向十分一致。

陈赓传奇的经历和对亡妻王根英的爱深深打动了傅涯,她想一个人对亡妻有如此深沉的爱,大概是不错的。于是她决定嫁给陈赓。

于是,在陈赓为亡妻三年守节期结束后,年两人喜结连理。婚后的日子也是十分的融洽,两人感情甚笃。

陈赓十分欣赏和尊重傅涯的独立,结婚时就与她许下三条诺言:“一、我会尊重你的革命事业心,不会妨碍你对前途进取的努力;二、也不会把你调到我的身边做秘书;三、我会爱你到永远,这是真心。”

傅涯为陈赓生育了三子一女,将王根英所出的陈知非也视同己出。

陈赓特别喜欢孩子,见了孩子总忍不住用自己胡子拉碴的脸对着孩子又抱又蹭,于是他在孩子们那里得了个外号叫“胡子爸爸”,傅涯也就顺理成章成了“胡子妈妈”。

在陈赓家里,不仅自己所出的子女多,他们也经常会收养照顾革命战友的孩子。

有一对姐弟俩,他们的父母是情报处的工作人员,被陈赓派往日*处工作收集情报,后来不幸牺牲。姐弟俩无依无靠。陈赓和傅涯就将他们接到延安上小学,每当周末就将他们接到自己家,说他们是自己的孩子。

这样被他们收养照顾的孩子还有很多。有战友长期在外地及国外工作的,如宋任穷及云南起义的卢汉将*,他们也会将孩子托付给陈赓帮忙照顾。

解放后,他们收养了更多的烈士子女。他们平日会在学校上学,一到周末就会居住在他们家,几十个孩子一起打打闹闹,家中热闹非凡。

千方百计保存亡夫遗物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从战火纷乱一路走来的革命老前辈们生活终于有所改善。可正在这个时候,陈赓却因为在战争中积劳成疾,突发心肌梗塞倒下了。

年3月15日,这一天是陈赓的生日。他向傅涯提出:“今天我生日,你给我擀点面条吃吧。”

这是陈赓唯一一次主动提出要傅涯为他擀面条过生日,也是他过的最后一个生日。

次日,时年五十九岁的陈赓便与世长辞了。

陈赓去世后,傅涯悲痛万分。往事历历在目,令傅涯一度不敢面对现实。她将自己埋首于繁忙的工作之中,借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可在陈赓身后还留下五个尚且年幼的孩子,除了长子陈知非已经成年,可以独立照顾自己之外,其他四个孩子都离不开傅涯的照料。

她深知不能在巨大的悲痛中沉沦,还需尽快振作起来。她将丈夫的遗物一遍遍地整理,小心翼翼地保存好他的日记本,仔细地按照日期和收件人归纳好旧日信件。

整理这些物件时,她才能勉强抓住陈赓曾经生活过的气息,感到丈夫仍然在她身边支持她,鼓励她。这成了她精神上的寄托,成为她生活的支柱。

于是,在进行工作和照顾孩子的繁忙事务之余,傅涯就开始进行梳理陈赓的日记,捕捉他生前的事迹。

闲暇时,她还对昔日一同与陈赓并肩作战的好友进行采访,力求还原他生前的经历。

陈知进说,母亲一生中最用心、最用情、最投入的工作,就是整理父亲从战争年代开始记的日记、各种信件、经验总结及各类相关资料。

即使是动乱时期极其复杂混乱的局面下,她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将父亲的遗物、手稿安全转移,为*史*史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母亲用心血使父亲传奇的革命生涯和*事思想流传于世。

年,凝结了傅涯二十年心血的《陈赓日记》终于得以出版面世。

在深入了解陈赓生前事迹的同时,她也随之了解了陈赓第一任妻子王根英的革命事迹。

尤其是了解她被捕后面对敌人威胁宁死不屈,她深深为王根英的气节所折服。

她不希望这位将年轻的生命献给国家的烈士被世人所遗忘,于是提笔为她写下《报国何计女儿身——王根英烈士传》,并一直坚持资助王根英母亲,直到她去世。

不顾高龄赴台探亲

年,傅涯年过六旬,已是得以退休安养天年的年龄。

这时,她却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书信。这封信的寄信人,是她已经分别了半生的妹妹!

望着这封信,傅涯悲伤不能自已,它来得太晚了!

早年傅涯跟随大哥傅森踏上革命的道路。为了不对家人造成影响,她把自己的原名傅慧英改为傅涯,并主动切断了与家里的联系。没想到这一断就是几十年光阴。

进入和平年代之后,漫长的时光中她也不是没有听人提到过家人的下落,得知他们一家迁到了台湾,然而始终杳无音讯。

而这封来得太晚的书信,告知她父母已经去世的消息。他们留下遗言,想要葬回大陆。傅涯望着书信,一时悲喜交加,难以释怀。

往日种种回忆随着一封远渡重洋的书信被勾起。她再也无法见到曾经疼爱自己的父母。然而得知了自己亲人的消息,她还是感到喜悦。

她提笔回信,欢迎妹妹能回来看看。

年,傅涯的妹妹从美国飞往上海,接着从上海转车到北京。

妹妹刚出车门,傅涯就第一时间认出了这位已届迟暮的老人,一时有些百感交集。

当年傅涯离开家里前往延安时,这个妹妹才8岁,还是天真烂漫的样子,如今两人都已经年过花甲,垂垂老矣。她们一相见就抱头痛哭,似乎要把这三十年的相思泪都哭尽。

当晚,妹妹住进了傅涯家里。她们有说不完的话,相互倾诉,秉烛夜谈。妹妹说一家人到了台湾之后,开始日子过得很苦。因为傅涯是陈赓夫人,他们家人还曾经坐过牢。后来慢慢好了起来。

他们的父亲生前总是说,他想念大陆,想要和大陆的亲人团聚。他曾嘱咐过自己的子女,在他死后不要把他的骨灰放进庙里,最好是找一个大缸放进去,扔进大海,随着海浪漂回故乡。

“父亲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我生前不能回大陆,死后也要回到大陆。”

他们的父母,至死都希望最终能够落叶归根。

于是傅涯和妹妹商量着,要为父母完成这一心愿。

年,在不懈的努力下,她们终于合力将父母的骨灰葬回大陆,就葬在风光如画的西子湖畔。捧着父母的骨灰,傅涯心中的痛无法言说。逝者已矣,好在最终得以落叶归根。

年,傅涯终于卸下一身工作重担后,有了余力前往台湾探亲。这时她已是古稀之年。不顾高龄,她心急如焚地与妹妹一同到香港乘机,转乘前往台湾。

刚一下飞机,傅涯就受到了在台亲人的热烈欢迎,弟弟妹妹和他们的孩子们,浩浩荡荡开着十几辆车前来迎接,热闹非凡。

当天晚上,前来相聚的亲人就更多了。为了老人的到来,孩子们还专程买了彩电,每天都是十分热闹。大家一起笑着闹着,给傅涯带来了极大的幸福。这一行,她呆了整整两个月才回到北京。

此后,随着两岸往来的逐步放开和交通的逐渐便利,每年都会有台湾亲人前往北京看望傅涯,为她带去了许多欢乐。

也因此,傅涯十分关心两岸的时*,衷心希望海峡两岸能够早日实现统一,让分隔两岸的骨肉至亲得以团圆重聚。

晚年的傅涯

傅涯生性独立,不愿被陈赓的光环笼罩着,因此她工作十分卖力,待人也十分亲和。

这位普通人眼中的“首长夫人”,就如一位普普通通的可爱慈祥老人一般,没有什么神秘感可言。

她生前居住的小院,与一般百姓并无二致。有时接到台湾亲人的来电,会令她高兴许久,哪怕对方的乡音有点难辨,她仍会聚精会神地听着,与对方兴高采烈地聊上半天;

在小院之中,种满了她平时侍弄的花花草草:月季、郁金香、四月兰……绿荫满庭,青翠欲滴,小院子充满着温馨的生活气息。

每当有新种子发芽,她都会小心地用湿润的泥土将其裹严实,然后移植到阳台的花盆之中。

直到九十岁高龄之时,她仍经常读书、写字,撰写文章。看到别的老人能使用电脑,她还主动要求外孙也教会她使用。

生活上,她秉持一贯勤俭节约的态度。老一辈人大多十分爱惜旧物,对陪伴自己多年的物件,损坏了也会修修补补,大多会用到完全不能使用为止。

她用来种花的工具,早就已经锈迹斑斑。浇花的瓶子,也是改装自随处可见的饮料瓶。她日常使用的毛巾,已经早就褪了色,还隐约能看到“抗美援朝慰问”的字样。

病床上仍心系国家大事

傅涯始终是年事已高了,她的身体日益衰弱。医院之后,她仍然关心国家大事。

当她从电视新闻上了解到汶川地震的发生后,平时十分勤俭的她主动要求捐款,家里人代她捐款捐少了,她还不高兴。

据孙女陈怀康所言,大家在捐款之前,都会先询问奶奶的意见。

台湾“8·8”水灾发生时,傅涯身体已经虚弱到没法说话。于是陈怀康的姐姐先在小黑板上写下数字。

当她写下、时,躺在病床上的傅涯静静地没有表示。

直到她伸出五个手指,傅涯立刻点头表示同意。家人明白了她的意思:傅涯想为台湾受灾民众捐款元。

结语

年,陈赓去世整好将近50年。阔别半个世纪之久,傅涯最终戴着丈夫送给她的胸针,与思念已久的丈夫在天堂重逢。她的一生平凡却精彩,普通而伟大。

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却始终以坚强豁达的心境来直面一切命运加诸于她的坎坷,回报这个世界以爱。一如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人临终前曾拉起长子陈知非的手,缓缓说出最后的心愿:

她希望能将陈赓将*的骨灰,以及王根英烈士的骨灰从八宝山公墓取出,将他们迁往在陈赓老家——湖南省湘乡县进行合葬。她希望生前不能在一起的两人,死后能永远在一起。

如今,湘乡县泉湖村的后山上,陈赓大将的墓地坐落于此,傅涯和王根英的石碑相伴左右。三座简朴而大气的花岗岩石碑紧紧相依,书写着老一辈革命家光荣的一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傅涯追悼会周总理侄子前来悼念,曾主动为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