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是心血管疾病当中最为严重、最具危险性的一个疾病,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心肌梗死患者幸运地度过了这一“生死关”,进入了心肌梗死后的康复阶段。
遗憾的是,很多的心梗患者对这康复阶段存在误区:
一个极端是认为自己已经做了支架或搭桥手术就一劳永逸、万事大吉了;
另一个极端则是认为自己出现过心梗就是永远的“重病人”,不敢“轻举妄动”。
很显然这些误区都不利于心梗患者的有效康复,那么心梗后康复的正确姿势到底是怎样的?
一、饮食
在心梗后应该“吃什么”可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内容。
一般而言,建议少食多餐,避免饱餐,食物细软,尤其心梗后心衰患者,多补充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多吃蔬菜水果,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限制食盐摄入等,切记不宜大补,也不宜过分限制饮食。以下有个可供参考的饮食目标。
每天摄人蔬菜~g,水果-g,谷类-g,鱼、禽、肉、蛋-g(鱼虾类50~g,畜,禽肉50~75g,蛋类25~50g),相当于鲜奶g的奶类及奶制品和相当于干豆30~50g的大豆及其制品。
食用油25g,每日饮水量至少1ml;减少钠盐摄入,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先减30%,逐步达到每天食盐摄人在5g以内;增加钾盐摄入,每天钾盐4.7g(含钾多的食物有坚果、豆类、瘦肉及桃、香蕉、苹果、西瓜、橘子等水果以及海带、木耳、蘑菇、紫菜等)。
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戒烟: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应彻底戒烟,并远离烟草环境,避免二手烟的危害。
戒酒:不建议任何人出于预防性脏病的目的饮酒,包括少量饮酒,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应彻底戒酒。
控制体重:通常而言,超重和肥胖患者应在6-12个月内减轻体重5-10%,使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维持在18.5-23.9kg/m2,腰围控制在男性≤90cm、女性≤85cm。
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婴儿般的睡眠:心梗对患者及家属都是一种严重打击,突发事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迫使患者调整生活状态,常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症状,进而伴有失眠。
此时可以通过一对一方式或小组干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咨询,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疾病及程度,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同时结合适当的运动康复,必要时可考虑药物治疗。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三、运动
临床中根据病情、年龄、爱好、基础疾病等选择个性化运动,包括:
运动强度:不宜选择运动强度过大运动;恰当的运动量应当是在最大心率的50%-80%,最大心率=-年龄(次/分),不要过分追求心率达标;
运动持续时间:达到个体最大心率80%时维持20-30min就足够,老年患者可选择低运动强度而较长运动持续时间的运动方案,比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运动频率:运动的频率为每周3-4次。
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可选择行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爬楼梯,以及踏车、划船等。
四、回归工作
目前主要根据运动负荷试验所测得的实际运动能力,以代谢当量(METs)作为能量消耗水平,来决定可以从事何种强度的工作。
五、性生活
随着心肌梗死患者年轻化,性生活也越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事情。通常性生活可使心率加快到次/min,随之血压也会有所升高。
如果患者能够在10~15s内爬完20步楼梯未感呼吸急促、胸痛等症状,心跳与安静时相比增加不超过20~30次/min,或进行心脏负荷试验,最大心脏负荷5METs,患者进行性生活是安全的。
一般情况下,建议患者心肌梗死出院2~4周后重新开始性生活。
六、药物治疗
心肌梗死患者的药物治疗是长期、终生的,尤其是以下四大类具有充分循证证据的二级预防用药,切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用药。
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ACEI指“普利”类药物,ARB指“沙坦”类药物。
调脂药物:主要以“他汀”药物为主,注意即使血脂正常,也应坚持长期使用。
广告
β受体阻滞剂:可选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等。
做到以上6个方面,轻松掌握心梗后康复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