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有一种新型的血栓抽吸术,能把血管内的血栓抽出来,这不比支架好多了?
这是近期一位读者朋友留言问到的问题。对于这种简单而直接的想法,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把堵住血管的血栓直接“抽出来”,让被堵塞的血管恢复血液运输,比起植入异物的“支架”把堵塞的血管撑起来,听起来的确是更好的办法。但实际上,人体具有复杂而精密的生理结构,而发生心梗的情况也各种各样,血管抽吸术也并不是替代急性心梗支架介入术的“新发明”。
血栓抽吸术是什么?它的应用又有哪些局限性,为什么它不能替代支架?今天的这篇科普文章,就来和大家聊一下这方面的话题。
血管抽吸术并不是什么新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血栓抽吸装置用于处理冠状动脉血栓的报道,年,就已经有了第一项评价即抽吸导管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年,美国食药监局批准了第一款带有远端封堵球囊的手动血栓抽吸装置,而在随后多年间,也有多项关于血栓抽吸临床应用的相关试验和综述发表,但相关结果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目前冠状动脉血栓抽吸在临床上的应用上,仍然存在不少的争议,并不是替代支架的一种新型技术。
心梗急性发作时,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引起凝血物质聚集,进而形成血栓栓塞冠状动脉血管而导致。多数的血栓中都含有血小板、胆固醇结晶以及红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纤维蛋白等成分,研究数据显示,当急性心梗发作时,88%的梗死相关血管都存在血栓,当急性心梗发作时,经皮介入的冠状动脉支架术,仍然是迅速疏通堵塞血管,改善和重建心脏血运的首选办法,为什么不首选血栓抽吸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相关临床研究的结果。
就拿手动血栓抽吸为例,早期的多项有关手动血栓抽吸的临床研究中,均显示在进行支架术时,常规的血栓抽吸存在多重的获益,但随着研究样本数的逐渐增加,后续的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年发表的TESTE试验中,共统计了例相关病例,结果显示,手动血栓抽吸,并未明显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但30天内支架血栓和再发心梗的发生率均有降低的趋势;而另一项年发表的TOTAL试验,统计了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常规手动血栓抽吸并未减少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还增加了30天内出现卒中的几率;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中,分析了超过2万个病例,结果同样显示,常规血栓抽吸并不能降低死亡、二次心梗,以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反而可能会增加卒中的风险。
虽然各种各样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样本数量偏少,对评估终点存在争议,对血栓抽吸术的规范性操作不够重视等等,但总体来说,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对比能够明确减少心梗患者死亡率和再次心梗风险的支架介入术,血栓抽吸术的相关临床获益证据还不够明确,也并不能替代急性心梗发作时,经皮冠脉介入支架术的急救作用。
鉴于相关的争议和困惑,我国在年发布了《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临床专家共识》,在该共识中,对于血栓抽吸术的合理应用给出了推荐和建议,共识指出,合理的应用血栓抽吸术既要参照临床研究结果,也应充分考虑病变血管的情况,如血栓符合程度,血流分级,罪犯血管的直径及供血范围,以及器械特点等。
对于ST段升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在直接进行支架介入术时,不推荐常规的血栓抽吸,而对于血栓负荷较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0到1级,血管直径或供血范围较大的患者,应用血栓抽吸可能有获益,而含有大量新鲜血栓的静脉桥血管病变患者,也可考虑使用血栓抽吸术。而对于以下情况的患者,则不推荐使用血栓抽吸术——
非ST升高段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抽吸装置需要通过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狭窄程度超过管腔直径50%)。
陈旧性或机化的血栓。
严重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通过上述介绍,相信大家能够明白,相比血栓抽吸术,心梗急性发作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放入支架,将狭窄闭塞的血管部位“支撑”起来,是更直接也灵活度更高的救治方法,也是目前最直接的挽救心梗患者生命和健康的主要方式,大量的临床研究也已经证明它带来的健康获益,而血栓抽吸术由于其手术有很多的局限性,临床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性,多数是作为存在明确适应症情况下的一种改善TIMI血流,减少远端血管栓塞几率的“补充技术”,两者的临床地位不同,也不具有相互替代的关系,更不是“治本”和“治标”的区别。
我们在对待疾病和健康时,一定要遵循科学客观的理念,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某些方式就是更好的选择,如果因为这样的一些认知误区,而导致真正急性疾病来临时,而坚持选择错误的方式去救治,则可能反过头来误了自己的健康甚至是性命,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朋友认识到血栓抽吸术与介入支架术的差异,了解在心梗急性发作时的正确救治原则。也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分享,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这些健康知识,让我们共同助力,一起传播靠谱的健康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