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充日报
大阆网诚聘:编辑、业务经理···
初秋,暑意还未完全消退。8月30日一大早,阆中市枣碧乡清河村贫困户何春*便来到自家正在修建的猪舍化粪池旁,等待驻村帮扶干部杨正江前来规划排污线路。上午10时,约定的时间过去了1小时,一贯守时的杨正江还没有来。何春*的心里惴惴不安,拿起手机拨打了杨正江的电话,电话那头却无人接听。
临近中午,何春*终于等来了杨正江的消息,该村*支部书记何均勇告诉他:“老杨在来村途中突发心肌梗塞,医院抢救。”
真心帮扶:养殖生猪摘“穷帽”今年4月,在外务工多年的何春*回到村里,准备发展生猪养殖。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何春*认识了杨正江。“比较黑瘦,年龄应该比较大了。”第一次见面的情形,何春*记忆犹新。后来从村干部的口中得知,今年59岁的杨正江是原枣碧乡畜牧兽防站站长,有着30多年养殖、防疫和检疫经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即将退休的杨正江并不在进村帮扶的农业科技人员名单中,但他主动提出申请,并承担起清河村69户贫困户农技帮扶工作。“快退休了,还愿意为贫困群众脱贫摘帽积极奔走。”这让何春*很敬佩。更为重要的是,杨正江丰富的畜牧养殖、防疫经验正是其急需的。一番交流后,杨正江承担起何春*养殖场的指导帮扶工作。选址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最大限度节约资金,杨正江经过多次实地勘查、测量和论证后,建议将何家闲置的老屋改造成养殖场。令何春*没有想到的是,杨正江还制作了一份详细的改造方案,涵盖圈舍安排、通风设施设置以及排污管网修建等,“看到他加班赶出来的方案,我特别感动。”
眼瞅着圈舍改造即将完成,杨正江又开始为猪源引进操起了心。“我最初打算引进本地猪。”何春*的想法被杨正江否定了,“他建议我引进长势较快、市场前景较好的良种猪。”经多方联系,何春*引进了1头杜洛克优质种猪和9头能繁母猪,养殖场步入了正轨。“大户引领,小户示范,共同带动。”这是杨正江为该村生猪产业制订的发展方向。在他的帮扶下,清河村生猪养殖数量较之前至少翻了一番。8月底前,何春*家出栏生猪40余头,脱贫目标提前实现。用心做事:科技照亮扶贫路在村民何明吉家的墙上贴着一首打油诗:“抖料加水要适当,水加多了事难成。一捏成团丢下散,猪儿喜吃长得欢……”何明吉说,这首《养猪歌》的作者就是杨正江。驻村帮扶工作中,考虑到贫困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实际,杨正江将生猪饲养、防疫、驱虫等养殖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打油诗,方便群众理解记忆。《养猪歌》一推出,便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歌里的话好记,容易懂。”何明吉说。
在此基础上,杨正江又多次在村里开展种养培训。“累计开展大范围培训4次、小范围培训10余次,培训人员达余人次。”何明吉说,每次培训前,杨正江都要到养殖户家中走访,及时搜集养殖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在枣碧乡畜牧兽防站站长王*眼中,杨正江是一个对工作近乎苛刻的人。如火七月,酷暑难耐。为防止季节性流行性疾病发生,那段时间,杨正江每天都要走村入户,开展疫病防治工作。每天早上8时出门,挨家挨户调兑好消*药品后,杨正江还要耐心讲解,直到养殖户全面掌握。“天气炎热,衣服基本上就没干过,错过饭点是常有的事。”王*说,那段时间,患有慢性胃病的杨正江每天忍受着胃病的折磨,硬是完成了全村的疫病防治工作。“敬业”是杨正江身上最为醒目的“标签”。对此,何春*深有体会。“别看他平时笑容满面,开展疫病防治时可是严格得不近人情。”何春*告诉记者,每家圈舍的疫防工作必须在杨正江的监督指导下认真完成。严格的要求,换来的是该村无疫情发生、无生猪死亡的良好局面。费心谋划:产业托起脱贫梦从今年3月开始,原本已经闲下来的杨正江又忙碌起来,每天早出晚归,这让妻子胡秀华很不解。更让她纳闷儿的是,每晚杨正江都会伏在书桌上,聚精会神写着什么。胡秀华并不知道,杨正江编写的正是清河村产业发展规划,“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探索建立产业园区,发展长效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奔康。”按照既定的产业发展思路,杨正江和清河村*员干部一道,动员10余户贫困户组建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建立脱贫奔康小微产业园区,种植黑*豆50余亩。9月10日,记者看到,蜿蜒的村道公路旁,脱贫奔康小微产业园内,成片的黑*豆郁郁葱葱。贫困户何志荣正在黑*豆地里除草。几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丰收就在眼前。盘算着收成,何志荣的脸上满是笑容。
回想小微园区建立之初,颇有顾虑的何志荣并不愿意入股。得知消息后,杨正江多次到何志荣家中,耐心细致地向其讲解相关帮扶*策,核算入股分红收益,打消了何志荣的疑虑。“他建议我用帮扶资金和劳力入股,这样风险小,还能持续增收,我想了下觉得很不错。”何志荣说。杨正江经过手术脱离危险的消息传到养殖场时,何春*正在给生猪喂食。他打医院看望杨正江。病床上,杨正江正在专心写诗:“昨日助收情时现,今日医护守身旁。孤独含泪多忧伤,何时挥戈征沙场。”此时,他的心早已飞回清河村……
大阆网
20万阆中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