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质症患者有一个普遍的性格特点——总是喜欢为解决某一个问题制定一个较为繁琐、复杂、细致的计划。在他们的认知中,凡事只需要通过“道路”、“方式”就可以解决,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通过努力达到的。这个思维使很多神经质症患者在工作学习中,总是在细枝末节上较真、钻牛角尖,虽然有时候确实会被认为是严谨细致的表现,会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工作,但是大部分时候,这种总是偏执于寻求最完美的“方法”、“道路”的性格特征会给患者带来无尽的困扰,也使他们在接触森田疗法的初期,不能很好理解森田疗法的精髓。
森田疗法也好,禅修、冥想也好,教给我们的,都不是一种横向的道路与方法,而是纵向的升华与超越。例如冥想,这项练习虽然是以专注于呼吸、身体感受为目标的,但是没有人可以永远专注,所以当你意识到自己分神了,并把注意力拽回来的那一刻,你就是在冥想,因为冥想就是一项以“不断的失败与再尝试”为内容的活动。通过这些修炼,我们获得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是人心中本来就有的,不是通过机械的努力才可以把握住的。很多患者在最开始急于弄清楚“顺其自然”的正确理解,千方百计记录笔记,理清思路,逼迫自己接纳等等,却发现适得其反,越是努力寻找办法,越是深陷强迫无法自拔。急于寻求认知上一蹴而就的改变,反而会离痊愈越来越远。而走上正确痊愈道路的患者往往都会有一个觉悟,那就是越到痊愈的后期,“方法”越少,“道理”越简单,甚至没有方法,感觉之前所学的所有知识都是障碍罢了。“顺其自然”好像真的就是“什么也不需要做、放弃与思维的一切缠斗”,为所当为就是“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这一切都是生活原本的样子,痊愈的过程并不是到达了前方,而是回到了更真实、更自由的原点。事实上,“顺其自然”就是“为所当为”,“接纳”就是“专注”,“觉察思维”就是“臣服于当下”,所有的语言描述只是为揭露本质而用的工具罢了,它们都是一致的,千千万万都回归到一点——该做什么做什么。
佛教上曾经有个故事,大致是这么讲的:未开悟的小和尚问已经开悟的方丈:“师傅,开悟之前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方丈回答说:“每天吃饭,睡觉,打坐,劈柴。”小和尚又问:“那开悟之后呢?”方丈回答说:“每天还是吃饭,睡觉,打坐,劈柴。”小和尚感到十分疑惑,说:“那开悟与否没任何区别呀!”方丈回答说:“错,开悟前,吃饭不是吃饭,睡觉不是睡觉,打坐不是打坐,劈柴不是劈柴。开悟之后,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我只关心这一件事,别无其它在心中。”从某种角度来说,神经质症患者就如这些未开悟的芸芸众生一样,做任何事情都无法专心,总被自己的强迫性思维
拽的“*飞魄散”,情绪如汹涌的波涛,起起伏伏。吃饭的时候,明明当下这一刻什么都没有发生,却担心怀疑起明天的危险,回忆起过去的种种不快,穷思竭虑于无意义的问题,可是当下你面对的就是一堆饭菜呀,一切都未发生变化,让你产生情绪的只是你头脑中停不下来的声音。同样的例子,很多强迫症患者会说自己的强迫思维是由某一件事情引发的,比如一天晚上躺在床上好好的,忽然由于某个点(新闻、视频、信息、身体反应等等)开始引发了强迫思考,例如“我心脏不舒服,是不是心肌梗塞?”“我怎么还睡不着,是不是失眠了?”“我头顶上的灯会不会掉下来砸死我?”等等,事实上,无论你再思考什么,起码当下什么也没有发生吧,你还在同样的房间,睡着同样的床,又不是客观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所以一切焦虑、抑郁、强迫都是我们思维臆想的结果,是我们“否认事实、对抗现实”的表现。这时候,不要去继续分析、思考、判断,因为那还是活在自己的头脑之中,应当做的就是立刻回归到现实,问问自己:“当下正在发生什么?”当注意力被引流到现在这一刻,当你更多地感受当下,更少地分析判断,你会发现,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饭菜是香甜的,房间是温暖舒适的,宁静与喜悦就会从你的心里不断涌出。
END扫码获得进一步帮助咨询、疏导、干预、答疑、制定痊愈计划MatthewHL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