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个令我难忘的患者家属的故事!
那是本世纪初。10几年前的一个深夜,我们病区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我赶到病房时(其实不会超过10分钟),病人已经出现了低血压。在抢救病人的同时,通知导管室、心内科医生做好急诊介入准备,病房护士也为患者做好了术前准备,就等患者家属来做术前谈话、签手术同意书。急等,当时真是心急如焚。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做冠脉介入是有时间要求的,当然越早越好。时间就是心肌,在这里千真万确!
在患者发病近1小时的时候,患者儿子赶到了。我迅速介绍了病情,说明急诊手术的必要性,“但是,……”,我准备用尽量简洁的语言说明手术风险和可能的意外(那时候高龄老年做冠脉支架手术远不像现在这样普遍)。这时,患者家属打断了我,“医生,你只要说明,现在这种情况医学上最应该做什么治疗就行了”,“冠脉造影,必要时支架植入。”我重复了一遍。“那就去做”。患者家属立即下决心,毫不迟疑。于是,签同意书。我们迅速将患者送入导管室。
术中还有一段。因为是老人,动脉钙化严重,扩张时有可能损伤血管,我们和手术医生出来告知风险。家属问,你们有多大把握?手术医生说,“85%”。那就做。也是毫不犹豫。
结果,一切顺利,手术成功,在病人的右冠状动脉里顺利植入一枚支架(患者是下壁心肌梗死,造影结果和临床诊断很符合)。患者康复。
我一直感叹,这是我遇到的最睿智的患者家属。他的睿智,不仅使我们免去了大量的解释说服工作,为抢救赢得了时间,也为我们如何解决处理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这位家属很睿智。他并不懂医,但是信任医生,会抓主要矛盾,决策果断。在得知患者病情、了解抢救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后,他所要明确的,就是此时医学上最应该做什么。因为他明白,无论做什么,都会有风险。但如果是最佳方案,那即使有风险,也要选择最佳,风险是要承担的(其实,医疗中的风险都是医患双方共担的)。还有,当术中医生告知85%的把握时,这位家属也是毫不犹豫。因为,他明白,85%,已经是很大的成功把握了。
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发生了血栓形成。这使得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血流中断,心肌供血终止。这时候,心肌就会因为缺血而损伤,而坏死。
这个损伤和坏死的程度是随梗死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的。一般来说,心肌缺血0分钟以上,心肌细胞就开始发生坏死了。
完成这个坏死过程,也是有一定时间的。一般在1~小时,中心缺血区就完全坏死;4~6小时,心肌就会全层坏死。当然,这个过程的长短还和侧支循环等因素有关,个体是有差异的。
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时最有效的抢救方法,就是在发病后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医学上叫做“血运重建”。
紧急血运重建的方法,最直接、最有效,最应该首选的,就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冠脉造影、放支架。就是通过导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找到引起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在狭窄闭塞处,用球囊扩张,植入支架(当然必要时也有血栓抽吸等)。如果冠脉介入的条件不具备、或者预计短时间(小时)内做(放)不了介入(支架),那就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静脉使用溶栓药物,溶解冠状动脉里的血栓,恢复血流。
所以,急性心肌梗死时,如果有条件植入支架,那就要决策果断。因为时间可贵,分分钟都是心肌细胞的存活、都关系到生命,也关系到未来生命的质量。有时犹豫犹豫,时间就耽误了,机会可能就失去了。
其实,我一直有点儿犹豫说这个话题。因为有时一说冠心病要“放支架”,医院黑、骂医生骗钱。
其实这件事得两方面看。在咱们国家,要说有没有不该放支架也放了的,肯定有,这些在学术会上都有报告和讨论。但更多的情形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该放支架的没放,没机会、没条件放,很多病人因此失去了抢救时机。有些病人即使度过了急性期,心肌、心功能也是大大受损,以致于心梗后长期处于心衰状态。心功能不好,生活质量肯定就不好,患者的寿命也会明显缩短。
有人拿中国和美国放支架的人数相比,觉得中国放支架的人数都赶上美国了。可是咱们国家多少人呢!人口基数大呀。
冠心病、心绞痛,尤其急性心肌梗死时,冠脉植入支架开通血管,那真是救命的措施,不仅挽救心肌、挽救心功能,更是挽救生命。所以关键时刻一定不要犹豫。有条件紧急冠脉造影放支架的,那就“该出手时就出手”。其实,有条件及时冠脉造影“放支架”,也是医疗条件、技术水平很好的情况了。
文章推荐
不支架治疗冠心病的新方法已上市:可吸收支架。医生帮你揭开面纱心脏支架会给我们身体带来多少“坏处”?专家胡大一这次不再隐瞒血管狭窄75%,冠心病也能0年没复发,只因患者做好这几点点“在看”明天风和日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