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心肌梗塞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北宋简史赵光义精心筹划的雍熙北伐,最终为
TUhjnbcbe - 2024/3/12 18:35:00

高粱河之战,让赵光义颜面扫地,也让他非常愤怒。

而在愤怒之余,他又产生了思考——到底是因为什么才导致宋*惨败。

思来想去,赵光义最终得到一个结论:自己的指挥没有问题。宋*之所以战败,是因为一部分武将的不作为。

换言之,就是皇帝认为自己替武将背锅了。

领导认为自己给下属背锅了,这还了得?那老板还不得把公司掀个底朝天?

所以,赵光义在不久后便一改先前赵匡胤对边关武将的放纵和“专而不疑”的*策。

想出了“将从中御”的办法,对被他认为不够忠于自己的武将,进行进一步的约束。

什么叫“将从中御”呢?

简单地说,就是虽然皇帝分身乏术,不可能亲临每一场战役,但前线的大小事宜,皇帝都要遥控。

至于你问,皇帝不在现场,他要怎么遥控将士们作战呢?

这个问题难不倒赵光义,太简单了:提前在家里闭门造车,制定好战术和阵图,然后派监*送到前线,并让监*督促前线主将直接执行就好了呀。

在赵光义的眼里,武将们只懂打打杀杀,根本不懂战略。

有一次,他还对大臣说:“朕每出兵攻伐,意颇精密,将兵之人叮咛谕之,不听者多至败事”。

把宋*打败仗的原因,都归咎于武将不听他的指挥。

赵光义发明的“平戎万全阵图”

对于赵光义这种自我吹嘘的行为,我们当然不能全盘否认他的能力。因为有些时候,他的战略部署确实是正确的。

但是,赵光义毕竟没有从*经验。他在带兵打仗和临场指挥方面的能力,在很多时候也是着实让人感到捉急。

比如,年的满城(保定满城区)之战。

当时,为了报复宋朝北伐,辽景宗耶律贤以韩匡嗣为都统,统帅南府宰相耶律沙,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等将领对宋朝发动大举南伐,进攻河北的镇州(河北正定)。

宋朝方面,赵光义料到辽国肯定会报复,便也早早安排了河阳节度使崔彦进、定武*节度使孟玄喆,云州观察使刘廷翰、殿前都虞侯崔翰等人,分别驻守关南(河北高阳)、镇州、定州等地,积极应对辽国的南侵。

临开战之前,赵光义担心宋*新败之余,前线武将不安分,可能会重蹈当年后晋大将杜重威临阵倒戈,出卖石重贵的一幕。于是,他便提拔职务最低的刘廷翰为主帅,并派人送去自己制定的阵图,要求刘廷翰等前线诸将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阵图作战。

但是,当宋*副将赵延进(与赵光义是连襟关系)看了的阵图后,却发现如果按照赵光义的意思摆成八阵,各阵相距百余步,真与辽*打起来,宋*肯定会因为兵力分散,各部不能相顾,被辽*骑兵分割包围吃掉。

于是,他便赶紧找到主将刘廷翰,建议立即下令变阵。

刘廷翰作为小兵起家的职业*人,他当然也知道按皇帝的意思摆八阵,肯定会被辽*骑兵吊打。但他同时也知道,如果自己违背圣意,即便打赢了,事后也肯定会被赵光义穿小鞋。

所以,他在与崔翰等人商议后,还是果断回绝了赵延进的建议。

赵延进见刘廷翰、崔翰不敢变阵,便当场据理力争,表示如果需要承认变阵责任,他愿意替大家背锅。

不过,刘廷翰依然不同意。因为他觉得赵延进的层次太低,够不上背锅的级别。

眼瞅着辽*就要发动进攻,而宋*这边还在为摆什么阵型而争执,监*李继隆(赵光义的大舅哥)只得赶紧表态:变阵!出了什么问题我负责!

见李继隆也愿意承担变阵的责任,刘廷翰这才下令改变阵型,并通过诈降,骗取辽*主将韩匡嗣的信任,最终打败了辽*。

这场满城之战,如果没有赵延进的建议,没有李继隆的拍板,刘廷翰、崔翰等将领不敢临机决断,宋*能不能打赢辽*呢?

大概率是打不赢的。

所以说,赵光义这个人,他在战略层面或许还些门道。但在战斗层面,他的水平还是不行。

满城之战后,辽国为了一雪前耻,很快又挑起了雁门之战。

这一战,河东宋*在主将潘美,副将杨业的率领下,以主力在正面吸引辽*主力,又以一支偏师从西陉而出,绕到雁门关以北,往南突袭辽*。

最终,辽*在宋*的前后夹击下,损失惨重,主帅附马侍中萧咄李被斩杀,副将马步*都指挥使李重诲被活捉。

得知辽*在雁门关再次被打败,辽景宗耶律贤大怒,遂于年九月,亲率十几万辽*南下,发动瓦桥关之战。

这一战,宋*兵力少于辽*。且因为前线宋*没有总指挥,宋*诸将也没有决断权,遇到的任何紧急情况或大规模调度,都需要请示赵光义后才能行动。

而京城方面,等赵光义做出亲征决定,并亲率大*北上至大名府,准备与辽景宗来个“双龙会”时,前线的战斗早就结束了。

故而,宋*在战争期间吃了大亏。

驻守瓦桥关的宋*被辽*歼灭,亦有多位宋*将领在野战中被辽*俘虏。

所幸的是,驻守关南的宋*在关键时刻顶住了辽*的冲击。增援而来的宋*在反击当中又歼灭三千辽*轻骑,这才为宋朝挽回了一点面子。

战后,赵光义为了找回面子,扬言要直接进攻幽州,并调兵遣将,把表面功夫做得很足。

但大家知道,皇帝是在打嘴炮,于是便纷纷劝阻。而赵光义也是见好就收,表示自己暂时无意伐辽,并一改之前“图制契丹”的对辽*策,改为“联夷攻辽”。对辽国采取守势。

不打辽国了,赵光义也不能闲着,他总得搞点事,加强自己的权威。在这个时候,他便把矛头对准了四弟赵廷美。

年,在赵光义的策划下,赵廷美被削去魏王爵位和一切官职,流放至房州,并于两年后,因忧愤成疾,病死于房州。

而在赵廷美被削之前,赵德芳也死了,死得莫名其妙。

为什么说是莫名其妙呢?

因为《宋史》对赵德芳之死的记载,很值得玩味,说的是“寝疾薨”,而非“疾寝薨”。

“疾寝薨”,这很好理解,就是说一个人生病了,然后在睡觉的时候没醒过来,死了。

但是“寝疾薨”就很让人费解了。

一个人睡前没有病,睡觉期间突然得病,然后去世。这要不是患上诸如心肌梗塞、脑溢血之类的突发病,那就肯定是被谋杀的。

而联想到当初宋皇后让王继恩找赵德芳进宫继位,结果让赵光义截胡的一幕。这就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是赵光义在幕后下的黑手。

面对世人的质疑,赵光义很闹心。

当年赵匡胤死的时候,就有人认为是他下的黑手。现在赵德昭被他逼死,赵廷美被他流放到房州,赵德芳又“寝疾薨”了。

这些事不管是不是他干的,他也是*泥巴掉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

为了维护圣君形象,赵光义只好又临时找点事,转移舆论。

而恰恰这个时候,西北的定难*内讧,给了赵光义搞事的机会。

所谓的定难*,其实就是后来建立西夏*权的*项人。

安史之乱时,唐朝担心当时定居在四川的*项部落作乱,便将这些人迁徙到了西北。后来*巢起义,攻陷长安,唐僖宗号召各路诸侯进京勤王,*项首领拓跋思恭率族人积极协助唐廷平定叛乱,立了战功,被唐僖宗晋封为夏国公兼定难*节度使,并赐姓李。

于是,西北的*项人便摇身一变,成了正儿八经的藩镇节帅。

五代十国时期,定难*的统治者对自己的实力有清晰认识,始终坚定不移地向中原王朝进贡称臣。所以无论是五代时期,还是宋朝建立初期,出于牵制契丹的考虑,中原皇帝对定难*都比较优待,无意将其吞并。

但到了赵光义时期,随着中原的一统,以及宋*在河北连吃败仗,赵光义需要通过吞并定难*,开疆扩土,为自己正名

而正在这时,定难*又出现内讧,新任定难节度使李继捧由于无法服众,处境困难,主动向宋朝提出内附申请。

于是在年,赵光义便同意李继捧内附,并派宋*接管了定难*的地盘。

赵光义这次吞并定难*的计划,其实原本也很顺利。李继捧举家迁到开封,原定难*管辖的夏州、银州等地,也被宋*接管。

但不想,由于李继捧的族兄李继迁不服宋朝统治,起兵反宋。加之赵光义对李继迁的反叛又缺乏最起码的重视。

结果,赵光义设想的秋风扫落叶,就变成了持久的治安战。李继迁就像一块牛皮癣,在西北整整骚扰了宋朝20年之久。

为了消灭李继迁,赵光义先后往西北派出多路人马,李继迁也一度被宋*打得老娘、老婆皆被生擒,部队也几乎全*覆没。

可是,就在宋*只要再加一把力,就能把李继迁碾成渣渣时,赵光义却因为要发动雍熙北伐,把西北精锐宋*调回了京城。

年,当李继迁在为宋*的撤离而感到庆幸时,宋朝和辽国在幽云地区爆发了大战。

开战之前,赵光义充分吸取了高粱河之战失利的教训,没有以一路大*直取幽州,而是把宋*一分为三:

一路以曹彬与米信为主帅,东出雄州,进攻新城(河北高碑店)、涿州。

这一路宋*是主力,负责在正面牵制辽*的主力。

一路由潘美、杨业统领,出雁门关,进攻陈家谷,直逼云州。

这一路宋*虽然兵少,但承担攻击任务。也就是趁辽*主力被东路宋*吸引之际,在西边攻城拔寨。

最后一路以田重进为主帅,从定州出发,进攻辽国南部重镇飞狐,图攻蔚州,然后见机增援东、西两路宋*,打击辽国援*。

另外,除了三路陆*,赵光义又任命高琼为楼船战棹都指挥使,统率一千艘战船,赴雄州待命,打算在渤海湾登陆,走海路从侧后夹击辽*。

按照赵光义的战略设想,当西路和中路宋*得手,扫清了幽州外围的辽*后,几路宋*再合兵一处,围攻幽州城,收复幽云,指日可待!

实事求是的说,赵光义的规划没什么问题。

开战之后,西路和中路宋*高歌猛进,打得辽*是节节败退。

但奈何,东路宋*的表现实在太拉跨,让这次北伐功亏一篑。

当时,辽国的萧太后在得知宋*意图后,以一部分兵力部署在平州(河北卢龙),预防宋*水师走海路偷袭辽*后方;又以小部分兵力部署在西线,交由耶律斜轸指挥,负责牵制西路和中路宋*。至于辽*主力,则在她与辽圣宗耶律隆绪的亲自统领下,专门对付东路宋*。

后来,可能是赵光义对其水*的战斗力缺乏信心,因此集结在雄州的水师,并没有走海路偷袭辽国后方,而是只担负了运输和加固修缮易州城池的任务。

萧太后得知情报,便把平州的辽*抽回,也派到了幽州,专门对付曹彬和米信。

这样一来,东路的宋*就压力山大了。

当然,东路宋*的任务,原本就是正面吸引辽*的主力。如果曹彬能按照赵光义设想的那样“顿于雄、霸,裹粮坐甲以张*声”,把辽*主力死死咬住。无论萧太后如何向幽州增兵,战争主动权始终在宋朝一方。

可是,就在曹彬和米信北上,分别夺取涿州和新城不久后,曹彬却不打招呼,直接率部退回了雄州。

那么,曹彬为什么要退兵呢?

史料记载是“食尽”。

也就是说,宋*粮草吃完了,后方的粮草接济不上,曹彬没办法在涿州坚持,只好下令又退回了雄州。

河北保定的朋友应该知道,雄县到涿州的距离并不远,大概70公里左右。

考虑到宋辽是以白沟河为界,白沟河以南属于宋境。所以,当时东路宋*实际也就是深入敌后40公里左右而已。

这点路程,一天走到,可能有点难。但两天总够了吧?

就这么点路程,还能被辽*把粮道切断了?

简直匪夷所思嘛!

然而,事实就是宋*的粮道真的被切断了。

对于这个不可思议的情况,相关史料是这么记载的:

时北南院、奚部兵未至,休哥力寡,不敢出战。夜以轻骑出两*间,杀其单弱以胁馀众;昼则以精锐张其势,使彼劳於防御,以疲其力。又设伏林莽,绝其粮道。曹彬等以粮运不继,退保白沟。

曹彬率*攻占涿州时,辽国南院大王耶律休哥正在附近游动。由于辽*主力未到,无法当即迎战,耶律休哥便只好躲在暗处观察。

但他身为前线总指挥,也不能闲着吧?

于是,他就尽己之所能,派出小股部队在宋*的补给线上骚扰。

结果,小规模的辽*游击队,居然把十万宋*的粮道给切断了。

能想象吗?这种国运之战,宋朝主力的后勤补给线,居然被辽*轻松掐断。

像这种糟糕表现,用拉跨一词来形容,完全不过分。

后来,赵光义听说曹彬不顾米信,私自从涿州退回雄州后,大惊失色。

他意识到,如果东路宋*不能保持对辽*主力的压力,那辽*就可以趁机向西,将中路和西路的宋*逐个击破!

为了避免这一幕发生,赵光义急忙派人给曹彬带话:既然你已经撤回来了,那就不要再北上了。你现在马上沿着白沟河,向米信靠拢,将两*合而为一,养兵蓄锐,继续保持对辽*的压力,为西路*继续张势。等到潘美和田重进完全攻下了山后九州,你再向幽州方向运动!

上闻之,大骇曰:‘岂有敌人在前,而却*以援当粟乎?何失策之甚也’。亟遣使止之,令勿复前,引师缘白沟河与米信*接,养兵蓄锐以张西师之势,待美尽略山后之地,会重进东下趣幽州与彬、信合,以全师制敌,必胜之道也。

可以看出,对于出击,曹彬很谨慎。赵光义比他更谨慎。

年形势图

后来,曹彬遵照上意,与米信会和。事情到这里,一切都还正常。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就不正常了。

在涿州休整期间,东路宋*眼红西线潘美和中线田重进两部的丰硕战果。于是,以米信为代表的将领便不断的逼曹彬出战。

如果,现在还是赵匡胤的时代,以赵匡胤对曹彬的器重程度,根本不可能有人敢挑衅曹彬的权威。

然而,现在是赵光义时代,米信才是赵光义眼中的红人。而曹彬已经过气了,他根本压制不住深受赵光义信任的米信。

所以,东路宋*一番争论的结果,就是曹彬被众将裹挟,同意征集50天的口粮,再次北上涿州。

后来,由于一路上有辽*的不断袭扰,宋*走得十分缓慢。

短短40公里的路,硬是走了20天才走到。

而当宋*慢慢悠悠抵达涿州时,让人无语的一幕再次重现——宋*粮道又被截断了。

然后,熟悉的一幕再次上演,曹彬在后勤被断的情况下,只得再次下令后撤。

但是这一次,辽*主力来了。耶律休哥不可能再坐视宋*安然撤退。

之后的决战,宋*在撤退途中被辽*砍得那叫一个惨。

按《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宋*“人畜相蹂践而死者甚众”。

按《辽史》的记载“宋师望尘奔窜,堕岸相蹂死者过半,沙河为之不流”。

整场战役,北宋最精锐的十万大*,一场正儿八经的仗没打,就在路上来回折腾。最终是任务没能完成,实力也没能保存,被辽*砍了个“人畜相蹂践而死者甚众”,元气大伤。

宋*的这一惨败,史称歧沟关之战。

说到这里,有朋友可能要问了:宋*的后勤怎么总是出问题?想当年,汉*、唐*有能力远征中亚。即便是后来的明*、清*,也有能力远征捕鱼儿海和伊犁河谷。怎么偏偏宋*在面对游牧民族时,竟然连40公里的后勤补给线都无法保障?

这个问题,具体原因不好说。但从后来右谏议大夫田锡建议赵光义建立禁*自己的后勤保障系统,被赵光义果断拒绝来看,问题可能出在了*事制度上。

也就是说,为了削弱武将的权力,宋朝皇帝将作战部队和后勤保障部门拆分成了两个互不统属的平行单位。作战部队,就只负责打仗。而作战部队的后勤保障,则归地方的转运使全权负责。

原本的一个单位被硬拆成两个,而两个平行部门在工作中又难免会相互推卸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宋*的后勤系统在实战中的抗压能力孱弱,也就不奇怪了。

说回战场上。

岐沟关之战惨败的消息传开后,田重进立即指挥中路宋*撤退,并安全撤回。

西路宋*主帅潘美在得到赵光义“引兵护送云、朔、寰、应四州百姓内迁”的命令后,也开始准备往回撤。

然而,就在西路宋*准备撤退的时候,宋*内部却又闹出了幺蛾子事。

什么情况呢?

当时,副将杨业认为,辽*势盛,不能与之正面硬钢。于是他便提出了一个声东击西的撤退方案:宋*主力撤出代州后,向应州进发,以此吸引辽*。云州和朔州的宋*这时候可以趁机将民众带出城外。

可是,杨业提出建议后,监*王侁却否决了他的提议。

王侁,其父曾在后周担任枢密使,相当于后周*队的一把手,是典型的官二代。

当然,这个身份背景不重要。

重要的是,王侁颇受赵光义信任,是赵光义眼中的红人。

而杨业的身份,我们知道,他是北汉降将。

虽然赵光义也很器重杨业,但降将就是降将。杨业的降将身份,让他在王侁面前根本抬不起头。

杨业见王侁反对自己,便反问,那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王侁表示:我们兵力与辽*相当,如果摆开阵势开干,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如果我们连辽*的人影还没看到,就这么灰溜溜地跑了,实在太丢人!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前往各州接应民众,与辽*硬碰硬进行决战!

末了,王侁还挖苦杨业:都说你杨业是辽人眼中的杨无敌,现在居然遇敌不前,难道你是想投降辽国吗?

听了王侁的挖坑,杨业无语了。这种无语之中还夹杂着无奈。

他很想反驳,可是又不能反驳。谁让他在众人眼中是一个有“原罪”的北汉降将呢?

无语加无奈之下,杨业只好把期望寄托在主帅潘美身上。

想着如果潘美能帮自己说一句,王侁可能会收回他那无知且无畏的观点。

然而,在这个关头,潘美也不敢说什么。

虽然他潘美深受赵匡胤的器重,在太祖一朝红得发紫。可现在的皇帝毕竟是赵光义,他和曹彬一样,已经过气了。

为了不得罪王侁,潘美也只好闭嘴。

杨业见潘美不表态,只好愤而表态:我本来就是降臣,皇帝不仅不杀我,还重用我,我已经很感激了,我又怎么可能枉顾皇恩,再当一次降将呢!

说罢,杨业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由他亲自带兵三千精兵迎战辽*。潘美、王侁埋伏在陈家谷。等自己退到陈家谷的时候,伏兵杀出,击退辽*。

见杨业这么说,王侁也没什么好说的,撤退计划就这么布置下去了。

而之后的事,就是尽人皆知的悲剧了。

年六月十八,杨业带着三千宋*和自己的三个儿子出代州,主动向兵力十几倍于己的辽*发动自杀式攻击。

经过一场厮杀后,宋*十不存一,杨业无力再战,便按计划退往陈家谷。

但是当杨业率残部到达陈家谷后,却发现原来埋伏于此的宋*已经逃走。

杨业见此情况,自知陷入绝境,只好拼死守住谷口,决心与辽*死战到底。但在与辽*的厮杀中,杨业被暗箭射落于马下,不幸被俘。

被辽*俘虏后,杨业叹息道:“圣上待我恩重如山,我本打算守边讨贼报答圣恩,不料被奸臣陷害,致使王师败绩。我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

于是,杨业三日不吃不喝,绝食而死。

事后,杨业殉国的消息传至朝廷,赵光义痛惜不已,当众称赞杨业“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追赠他为太尉、大同*节度使,并赐杨氏一族布帛一千匹、粮食一千石。

而导致杨业战死的两个责任人,潘美被官降三级,监*王侁则被流放金州。

至此,赵光义精心筹划的雍熙北伐,以宋*的完败告终。

事后,赵光义意志消沉,彻底断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念头。

而他对辽国的策略,也从“联夷攻辽”,又降了一个档次,变为“修德以怀远”。

也就是,积极主动谋求与辽国和平相处。

不过,对于赵光义主动认怂的行为,辽国上下并不感兴趣。在辽国人看来,你赵光义想打就打,想和就和,凭什么?想的美呢!

在这种大背景下,雍熙北伐的同年,宋朝与辽国又发生了两次大战。

第一次是年的君子馆之战。

这一战,辽*倾巢而出,兵分两路:

一路由萧太后和辽圣宗统领,耶律休哥担任先锋,攻击目标为满城、瀛洲、望都(保定望都)等地。

另一路由辽国北院大王蒲奴宁居统领,驻扎于圣州(河北涿鹿),主要负责监视加牵制河东方向的宋*。

宋朝方面,由于赵光义只知道辽*南下,不清楚辽*的具体情报,比如兵力分布,攻掠目标等。所以,他只能是被动应对,任命李继隆为防沧州都部署,刘廷让为瀛州兵马都部署,杨重进为高阳关部署,田重进为定州都部署。把宋*分散部署在了辽*可能会攻掠的地方。

后来,辽*隐蔽行*,令宋*一连二十多天都未能探查到辽*主力的位置。这让处于被动防御一方的赵光义感到极为焦躁。

为了化被动为主动,赵光义下令:

田重进率部北上,攻击岐沟关!以此试探辽*的动向,顺便把水搅浑,寻找在辽*身后展开奇袭的战机。

杨重进东调,与刘廷让会合。待两路宋*会和后,一起北上寻找辽*大战!

可是,就在田重进率部北上,拿下了岐沟关的当天,辽*主力却突然露面,攻陷了宋*把守的望都。之后,辽*又迅速向东,朝着刘廷让驻守的瀛洲(河北河间)方向杀去。

见辽*杀向自己,准备不足的刘廷让赶紧与驻守霸州的李敬源部合兵,并派人到沧州与李继隆达成约定:刘廷让借给李继隆一万精兵,李继隆作为预备队留在后方,以为缓急之援。

完成了简单的部署后,刘廷让大张旗鼓,声称要北上直取幽蓟,意图搅乱辽*的部署。

辽*方面,耶律休哥作为玩诡计的高手,他自然是不信刘廷让的惑敌之计。所以辽*并未受到什么影响,而是继续向瀛洲方向行进。

年十二月,宋辽两*在瀛洲北面的君子馆遭遇,随即展开厮杀。

当时,正值寒冬,北风凛冽,漫天飞雪,而宋*将士却还穿着单衣,手足麻木,拉弓射箭多有不便,无法对辽*进行远距离打击。

于是,这场战斗就变成了对宋*不利的贴身肉搏战。而更让刘廷让崩溃的是,就在他指挥宋*与辽*厮杀时,萧太后也到了战场。

增援而来的数万辽*,将宋*团团包围。

在这种情况下,刘廷让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死定了。

除非此时李继隆能按约定增援,与包围圈里的宋*应外合,刘廷让才可能有一线生机。

可是,宋*与辽*厮杀了一天,李继隆却始终没有来。刘廷让直到事后才知道,李继隆见辽*势大,直接引兵退到了乐寿(河北献县)。

而由于李继隆未能给予增援,君子馆之战的结果是:宋*除刘廷让侥幸逃脱外,其余包括杨重进、李敬源在内,全*覆没,数万人战死。

当然,此一战宋*对辽*的杀伤也不小。辽国的国舅详稳挞烈哥、宫使萧打里,在激战中被宋*打死。

事后,宋廷内部吵翻了天。侥幸不死的刘廷让坚决要求赵光义处死李继隆。

赵光义迫于压力,下令将李继隆逮捕。

可是,由于李继隆的妹妹是皇后,属于是赵光义的绝对心腹。加之李继隆也不认罪,他坚持认为以当时那个情况,自己不增援是对的,如果自己增援了,伤亡可能会更大。

于是,李继隆最终也就赵光义无罪释放。

听说李继隆被无罪释放,刘廷让更加的忿忿不平。后来刘廷让不经赵光义同意,直接离开瀛洲,打算回京养老。而他的这个打不招呼就离职的行为,触犯了赵光义对武将的忍耐底线。

结果,没被辽*打死的刘廷让,最终被赵光义派人给整死了。

刘廷让之死,令宋廷内部又吵翻了天,赵光义被搞得烦透了。

而在辽国那边,此时却是载歌载舞。耶律休哥认为宋*孱弱,雄心顿起,居然还向萧太后打报告,希望萧太后允许他长驱南下,把辽国疆界推进到*河北岸的想法。

不过,萧太后在思考再三后,认为此时应该见好就收,便下令退兵,拒绝了耶律休哥的提议。

当然,辽*在撤退前,也没有空手回去。耶律休哥率*横扫大名府以北,把宋朝的北部边镇狠狠祸害了一番。

与之同时,一直负责监视河东宋*的蒲奴宁居也认为不能空手回去,便发兵代州,打算抢一把了再收兵。

宋朝方面,潘美得知辽*动向后,本来已经带兵北上,准备与辽*交手。但大*还在行进期间,朝廷却传来的圣旨,赵光义担心君子馆之战的悲剧在河东重演,要求潘美固守太原,不许出战。

潘美接旨后,只得返回太原,并派人通知代州方面,一切小心,但不必害怕,山西不是辽*的主攻方向,兵力不会太多。

当时的代州城内,知州是张齐贤,禁*负责人是卢汉赟。

卢汉赟认为既然皇帝有旨,不许出战,那就不要出战。

但张齐贤认为,如果宋*龟缩,对辽*坐视不理,老百姓就遭殃了。

于是,他在禁*不参战的情况下,竟然指挥代州的地方部队,也就是以老弱病残为主的代州厢兵,打败了凶神恶煞的辽*。

这一战,史称土磴寨之战。

张齐贤指挥两千厢兵,生擒了辽国北院大王蒲奴宁居的一个儿子,帐前舍利一人,阵杀辽*两千余人,俘虏辽*五百人,并缴获马匹、车帐、器甲等物资一大堆。

战后,张齐贤很会做人,他把所有功劳都归于卢汉赟。而卢汉赟也毫不客气,将战果再夸大一下,就报了上去。

赵光义那边,得到捷报消息,高兴坏了。

虽然在此次辽*的南征过程中,土磴寨之战的战事规模根本排不上号,辽国也不在乎这点小失利。但是前有雍熙北伐的惨败,后又君子馆之战的惨败,此时灰头土脸的赵光义,怎么可能放过这种振奋人心的大好机会呢?

所以,在大宋朝廷的一番宣传下,年底的两场大战,宋*给人印象便不是惨败,而是与辽*打平了。

可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赵光义的自欺欺人罢了。

年底的宋朝,外部形势非常严峻。

宋*在岐沟关和君子馆的两次惨败,让赵匡胤时期精心训练出的精锐禁*全*覆没。

与之同时,西北的李继迁叛乱,此时也没有解决。

而反观辽*,损失比宋朝小得多。

为了对付宋朝,辽国还与和李继迁合作,准备在宋朝的西北搞事。

所以说,宋朝此时的形势,根本就不好。

不仅不好,而且还是一团糟。

那么,面对这一团糟的局面,赵光义要如何解决呢?这个问题,留在后面再说。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宋简史赵光义精心筹划的雍熙北伐,最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