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心肌梗塞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医学通识讲义了解医学的本质,做自己和
TUhjnbcbe - 2023/11/15 21:34:00
治疗手足癣北京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415.html

近六、七年间,医院,只为陪护生病的家人,直肠癌、脑瘤、颈椎综合症……,这些以前只在新闻中听说的病,竟然陆续出现在身边的亲人身上,惊诧之余,不得不压抑自己紧张焦虑又无助的情绪与医生护士们打交道,然后日复一日忍辱负重地照料病人。

看着医生护士们忙进忙出,听着周围病人和家属们的诸多抱怨和诉说,既为人体之脆弱、生命之无常而叹息,又为人生之无奈而感慨。精疲力竭时坐在病房一隅发呆,在心中不断地问自己:人为什么会生这些病?病能彻底治愈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病人减轻疼痛……

心中的疑问有很多很多,却一直得不到渴望中的答案,时过境迁也就渐渐被抛之脑后,直到今天读了《医学通识讲义》一书,尤如醍醐灌顶,让一切渐渐明朗起来,这本书正好将我曾经的疑惑做了全面的梳理和解答。

《医学通识讲义》由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薄世宁编著。

薄世宁博士在医院工作近20年,每天都在临床一线ICU科室忙碌不停,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救命,脑中想的都是“怎么让人活下来”。

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医院和医生的局限性,他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帮助公众提高应对疾病的能力。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对医学有个全面的了解,在面对疾病时,病患和家属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无助感。于是,经过两年多时间对内容的精心择选、核查和论证,又反复修改了15版之后,面对非专业人士的《医学通识讲义》于年10月正式出版了。

薄世宁博士在这本书里交付给读者的不是深奥难懂的专业知识,而是一种顶级的医学认知,他试图帮助普罗大众构建起一个对医学的认知模型,增加人们对医学、对于生命和健康的理解。书中有几个观点颇为新颖,甚至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薄世宁博士

01.学会与疾病共存,真正的健康,是包容疾病的。

通常我们认为:身体健康就意味着没病,身体如果感到不舒服,那就是病了。

但薄世宁医生认为:疾病是生命中的一种常态,疾病与人终生相伴。健康可以包容疾病;健康的人不代表不生病,而是具有从疾病中康复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公,在他老人家七十多岁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前,几乎没生过病,连小感冒都不曾得,老人家一直以身体健康自傲,实际上,步入老年的外公彼时身体里的血管已开始老化,慢慢变硬、变窄,在血管壁上出现了斑块,只是身体一直没有察觉出异状,直到疾病突然发生,外公当时的这种状态就是疾病与健康共存,之后,经过抢救,外公的身体很快得以康复,他依然是健康的。

在我们的身边,也经常听到有人在体检时才查出身患恶性肿瘤,而在没用现代精密仪器进行检查前,他们都自我感觉良好,并没有明显的不舒服症状,这些都是带病生存的实例。

那么,让我们心生疑惑的是:为什么疾病会与生命共存呢?

薄世宁博士的答案是:人体进化的不完美,是导致疾病终身相伴的原因。而进化的不完美,又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的基因不完美。现代医学发现,包含了大量遗传信息的基因与某些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次,人体器官是不完美的。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体器官选择了风险与利益的平衡,是为了最大限度实现人体的基本功能和生存需求而适应的“妥协”和“折中”方案。

我们知道,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吞噬和杀死坏死、老化甚至癌变的细胞,但有时却会掉转枪头误伤自己,让人产生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最后,人类的适应能力是不完美的。环境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人类的进化速度永远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人类需求与自身能力的匹配也是不完美的,人类对自身所需不懈的追求,让身体承受的压力逐步累积,当身体不堪重负时,就产生了疾病。

明白了这些,当我们面对疾病时,先不要盲目悲观,尤其是身体的一些小毛小病,有时反而能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预防大病的发生。就像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有的人看上去病病歪歪,常年求医问药不断,却能活得长寿。

02.自我修复是人类战胜疾病的终极武器

薄世宁博士说: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疾病的治愈首先要靠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其次才是医学的支持作用。

自我修复是人类在数百万年进化过程当中,形成的一种对抗损伤和疾病的自我保护机制。

我们知道,人体的皮肤破损了过一段时间可以长好,摔断的腿经过包扎治疗后能够重新站起来,这些其实都依赖于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人体内的细胞每天都在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替代和补充那些老化、死亡的细胞;当人被细菌感染时,体内的白细胞会吞噬细菌,启动炎症反应,让身体通过咯痰等行为主动排出细菌和坏死物质。

生病时,医疗手段必不可少,但它只是自我修复的助攻手。

当人得了大病,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已脆弱不堪,此时就需要医生的介入,用医疗手段的支持,为人体的自我修复赢得时间并创造条件,以等待自我修复系统发挥作用从而战胜疾病。

薄世宁博士在ICU里的工作,就是现代医学生命救护的最高形态。用呼吸机支持肺,让肺休息等待自愈;用血液净化器支持肾,暂时替代肾脏的功能等它自愈;被老百姓称为“魔肺”的ECMO(体外魔肺氧合),就是对心脏和肺的最高级别支持。ICU病房里的所有这些医疗手段,都是为人体自我修复赢得时间。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颁给了美国和日本的两位免疫学家,就是为了奖励他们通过重新激发患者免疫系统的能力来对抗癌症的发现。被称为“世纪绝症”的癌症能否被攻克还得依赖于人体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03.医患关系的实质是联盟

在很多人的理解当中,去医院花钱看病就是一种消费行为,自己是消费者,出了钱医生就必须看好病,一旦看不好,就是医生失责。这种观念导致了如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薄世宁博士告诉我们:医生与患者不是利益对立的甲方和乙方,而是联盟。

因为医疗行为是不确定的,不同的个体、不同的身体状况,即使面对同一种病,相应的治疗手段不可能完全相同,治疗结果也因人而异。

中国外科学泰斗、普通外科专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创始人裘法祖先生给医疗活动打了个形象的比方:

治疗就像过河,医生和病人都以彼岸为目标,由医生背着病人过河。在渡河的过程中,只能制定一个大概的路线和方向,是否会遇到暗流,能否顺利达到彼岸以及何时到达,谁都无法预测。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主动与医生结成联盟关系,给予积极的配合,才有可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医学是跟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不管是新药的研发,还是新型外科手术的实施,都有可能会有病人因并发症或手术失败而去世,医学的进步既依靠医生的坚持和努力,还依赖于无数病人的奉献和对医生的信任。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让每种治疗方案越来越成熟,才让更多的生命得以延续。

因此,在疾病面前,医患双方需要相互理解、优势互补。医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诊断技术,帮助病人探究病因、预后、提供治疗方案及预防风险;病人则向医生提供本人的生活习惯和其他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的关键信息,并反馈治疗过程的感受。

面对疾病,双方联合起来,共同决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结语:

古代圣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是生命第一,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是一门解决病痛的技术,更是“人学”和“仁学”。薄世宁博士所著的《医学通识讲义》,让普罗大众也上了一次“简明医学院”,帮助大家了解医学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医学关键技术的前世、今生和未来。

这本书中除了探讨医学的本质、医生的角色与生命的意义,还让每一个没有任何医学专业知识的人也可以快速了解疾病的原理,理解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思路,跨越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认知鸿沟,让医学的智慧为普通人所用。

只有真正了解医学的本质,才有可能守护自己和家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学通识讲义了解医学的本质,做自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