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心肌梗塞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吸过的烟生过的气,都记在了你的DNA里
TUhjnbcbe - 2023/11/1 21:39:00

没想到,感染疫情的根本原因,竟是因为一场谈判的破裂!

在《圆桌派》第五季的收官节目上,“科学界新晋男神”尹烨围绕着困扰人类日常生活的“十万个为什么”,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的讲解,成功将一档“谈话节目”变成了“趣味课堂”。

所谓你被病*感染了,其实只是你跟体内微生物之间的“谈判”破裂了。事实上,人类体内共有30亿对碱基,它们身上藏着太多未解之谜的答案,当我们带着好奇心摘掉那层神秘面纱,也就一步步接近了生命的真相。

“气死人”只是一句玩笑?

这些年,“过劳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我们通常只会注意到超负荷的工作、不健康的作息给我们身体带来的疲劳感,而忽略了情绪给我们带来的毁灭性伤害。

有时候,过激的负面情绪,也有可能让心源性猝死找上门来。

英国著名生理学家约翰·亨特就是死于不良情绪的典型案例。他自己曾预言:“第一个让我发疯的人会杀死我。”不曾想,竟一语成谶——在一次医学会上,他对发表了与他不同见解的人产生了愤怒情绪,正当起身反击时,突发心肌梗塞,当场死亡。

我国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这种“气死人”的案例。最典型的,就是“三气周瑜”的故事了:周瑜在讨荆州惨败于巴蜀后,一气之下,发出了那句著名的感叹——“既生瑜,何生亮!”之后便吐血而亡。

当然,过怒不一定会立刻致死,但过度的兴奋和愤怒对我们身体造成的伤害确实是巨大的。尹烨就在《圆桌派》中谈到:生气、情绪不好会改变基因,并且通过影响大脑神经系统,产生大量有害物质,甚至出现抑郁、狂躁等症状,长期累积下去就会发展成为癌症。

「基因变异」乍一听蛮惊悚,很多人可能还会不自觉联想到科幻片里的某些物种变异的场景……但实际上,我们的基因本来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在《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这本书中,尹烨及其专业研究团队就为我们解码了更多隐藏在疾病背后的基因奥秘。

《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尹烨

为世人所熟知的杰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提出了著名的奇点定理和霍金辐射,却不幸被渐冻症纠缠一生,无法行动和言语。

对绘画充满热情,有着极佳创造力的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留下了影响几个世纪的不朽杰作,却深受间歇性卟啉病的折磨。

……

让这些伟大的生命折翼的,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DNA复制错误。

尹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我们:在基因上,无人完美。再精密的机械,也会有出故障的时候,我们的基因同样也会“出故障”(也就是所谓的基因突变)。并且这种“故障”可能会发生在我们基因组的任何位置,从而导致不同的疾病。

既然人体和机器一样会出故障,那么正确地“充电”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身边一定有人正在和失眠作战吧?除了白天精力不济,长期的睡眠不足还会让肿瘤有可乘之机,从而增加患癌的概率。

不过,不同个体所需的“充电时长”(也就是睡眠长度)也是不一样的,这主要也由基因决定。如果你听说某人晚上只睡4个小时却精力充沛,那有可能是他身体内“掌管”生物钟的DEC2基因发生了变异。因此,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基因情况出发,选择恰当的“躺平”策略。

要知道,疾病通常都会“先挑软柿子捏”——那些先天免疫力弱、忽视自己健康、对疾病缺乏认识的人更容易不幸中招。因此,如果不想做被疾病挑中的那个“倒霉蛋”,我们除了要戒急戒怒,还要尽量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在平时做好疾病的预防与检测,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身体素质。

弄懂“出厂设置”前,别说了解自己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谚语看似粗糙,其实道出了一个遗传学的道理——我们出生的时候,还真有所谓的“出厂设置”,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性格、行为,甚至智力。

肥胖基因、早衰基因、智商基因、语言的基因、酗酒的基因、吸烟的基因、爱情的基因……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孔宪铎、王登峰在经过科学的研究分析之后,将这些早早被编排好的“基因代码”记录在了《基因与人性》中,并详细“控诉”了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基因与人性》孔宪铎王登峰

比如:

有胖父必有胖子,肥胖其实是世袭的;

智商也是可以遗传的,亲子之间的IQ得分差异一般来说都很相近;

有的人千杯不醉,有的人却一杯就倒,也是由于不同的基因型决定了我们对酒精的敏感度和代谢能力不同。

甚至我们的出生顺序都大有讲究——老大一般表现得更聪明,并且“长兄为父”“长姐为母”也有一定遗传学的依据;而老二老三则更易于接受创新,对社会的贡献往往也会更大。

……

总之,我们的性格智商、外貌特征、行为习惯,乃至诸多恶习都和基因有关。

这样一来,我们完全有理由担心起一个令人细思极恐的问题:“犯罪基因”是否也存在呢?

毕竟不少犯罪分子确实存在着某些共同的行为特征,比如易怒、易冲动、暴躁等,如果我们能掌握所谓的“犯罪基因”,岂不是可以找出潜在的罪犯,把罪恶扼杀在摇篮里了吗?

尹烨还真在《生命密码》里认真研究过这个问题:5%—10%的暴力犯罪,确实都跟MAOA和CDH-13两种基因相关,它们相当于两个控制情绪的小闸门,一旦失守,万般情绪就会像潮水般涌动,人将会变得暴躁易怒,从而作出不理智的举动。

但是,美国曾经有研究人员统计过几千起交通事故的原因,结果却发现,这些肇事者的唯一共同特征就是有驾照。总不可能说车祸的罪魁祸首是“有驾照”吧?这也就间接证明了,MAOA和CDH-13其实和真正的犯罪行为之间也只是有一定联系而已,但还远远谈不上有因果关系。

因此,如果完全让先天条件为我们的缺陷、陋习甚至是犯罪行为“背锅”,显然也是不合理的,毕竟后天的环境因素同样也塑造着我们的人格与行为。

逆“天”而“卷”,注定徒劳

最近两年来,“教育内卷”好像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鸡娃”“牛娃”“青娃”等各种莫名其妙的新词也跟着流行了起来。

其实千百年来,中国父母已经发明过种种“龙凤培养计划”,可大多都如同盲人摸象一般,儿女擅长什么只能在不断试错中被发现,最后导致的结果往往是白白浪费了大把的宝贵时间。

放眼现在,“卷”出来的结果好像也并不尽如人意:孩子们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但升学率的提升却并不明显。

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土豆”身上找找原因——爱尔兰人曾大量逃亡美国,因为土豆给他们带来了一场大饥荒。当时的爱尔兰人因为土地贫瘠,仅靠土豆维持生计,所以干脆一门心思只种土豆、吃土豆,然而,单一的基因无法与自然抗衡,在遭遇真菌感染后,所有的土豆全都死了。

正如世界上不能只有一种土豆,个体的发展也绝非只有一种可能,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多样化的。

英国剑桥大学罗伯特·普罗明教授在《基因蓝图》中写道:“父母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们的基因。”他说,在控制了遗传因素之后,没有证据表明“虎爸虎妈”式的培养方式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了影响。

《基因蓝图》[英]罗伯特·普罗明

说白了,就是:你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的影响力远比你想象的要小。因为亲子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各占50%,这也就意味着,作为父母的我们,既无法篡改早已写好的“基因代码”,也无法控制诸多的后天环境因素(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这些因素到底是什么)。违背孩子天性而强行加入“内卷”,注定是一场徒劳。

不过,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在给爱子心切的父母们“泼冷水”,反而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思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找出他们喜欢做且做得好的事情,而不是试图塑造父母理想中的孩子。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

法国作家左拉曾说:“生命的全部意义即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事物。”父母只是父母,不是木匠,也不是园丁。如果想要孩子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应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进行细心观察和耐心引导,而不是强行把他们塑造成自己并不喜欢或擅长的样子。

在这个充斥着“鸡娃”理论,“卷”得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现状下,藏在我们身体里的“生命密码”恰恰为我们传递了一个令人释怀的信息:相比于在无止境的“内卷”中彼此消耗,看着孩子们逐渐成为丰富饱满的自己,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看到这里,或许你仍觉得“生命科学”遥远而神秘,生僻且难懂,这实属正常。毕竟科学家们对基因的认识与研究也并非一蹴而就,他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一路攻坚克难,经历过不少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

悉达多·穆克吉就真实记录了人类与基因相互纠葛的历史。在他的著作《基因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奇闻异事,感受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如同在翻阅一本侦探小说,基因理论的发展脉络也在一个个精彩刺激的故事中逐渐清晰起来。

《基因传》[美]悉达多·穆克吉

谁能想到呢?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取得的第一个成果竟然与基因毫无关系;DNA作为一种化学物质,竟令化学家都百思不得其解,就连诺贝尔奖得主也对它束手无策;为了证明SV40病*与人类癌症毫无关系,病*学家杜尔贝科竟然当众“试*”……

基因的确是神秘的,它令人神往,又常常不以真面目示人。但至少我们能明确一点——它决定了我们是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贯穿我们终生。尤其在新冠疫情不断发展成持久战的当下,生命科学技术更是关乎着我们每个人的健康与未来。

正如尹烨所言:“如果生命是一组代码,这是我的原创。”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知识的不断普及,我们能更加正确地认识我们自己,科学地看待生命的演化,有意识地防范可能会出现的疾病,努力写好自己这组独一无二的生命代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吸过的烟生过的气,都记在了你的DNA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