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缪小燕林杨青记者吴朝香
11月3日上午,一位患者被紧急医院急诊中心,经救治,这位突发心肌梗塞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得救了,目前生命体征平稳。
“这位患者在现场第一时间获得救治,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急诊医生表示。
当天上午8点15分,杭州某学校的王老师(化名)突然晕倒,正在一旁工作的同事吴老师(化名)发现情况立即上前查看。他见王老师面色青紫、呼之不应,查探之下竟发现心跳呼吸停止,当即喊人呼叫“”、拿取校园内的除颤机并立刻进行心肺复苏。在一次电除颤加胸外按压后,晕倒的老师终于恢复了自主心跳。
等待医务人员赶来期间,吴老师一直坚持为他做胸外按压。原来,吴老师是一名经过培训的救护员,参加过多次急救培训。“我们学校会定期开展救护员培训,我经常去观摩学习,所以王老师出现异常情况时我第一时间就发现了。”吴老师如是说:“我觉得普通人也非常有必要学习心肺复苏,因为这招‘救命术’随时可能派上用场,救人一命!”
而另一边,根据“浙里急救”数据驾驶舱显示,王老师同事8点22分呼叫了“”,救护车8点30分到达现场,开展紧急医疗救治,并飞速将王老师送到距离医院。
到达急诊后,早已接到电话并严阵以待的抢救室医护团队马上给王老师开通绿色通道,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维持循环稳定等急救。同时根据专家会诊意见,考虑急性心肌梗塞,立刻为他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左前降支完全梗死。急救医生随即对病变部位进行干预,在冠状动脉植入支架,手术非常成功,王老师转危为安。
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蔡文伟主任医师介绍,据统计,浙江省每年大约有2-3万例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大约为1.52%。大部分抢救成功的案例都是在救护车到达现场前有救护员或急救志愿者先期开展了紧急救护,如心肺复苏、除颤仪除颤等。这位患者成功获得救治和同事吴老师及时进行紧急救护是分不开的。社会化急救与专业医疗急救合力着实重要。
吴老师曾参加“救在身边-人人救”项目,这是我省为提高全社会公民自救互救能力而开展的纯公益项目,是为“*金救援四分钟”争取更多时间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社会化急救和专业医疗急救融合发展的桥梁。欢迎更多市民参与。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