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年画的地域文化和艺术传统分析
梁平年画在我国历史悠久,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本文从梁平年画的发展历程、地域文化、艺术传统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了梁平年画的悠久历史和艺术魅力。
中国论文
梁平年画在我国已有500年的历史,梁平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得到迅速发展,在清末明初达到发展鼎盛时期。梁平木板年画是一种木刻水印年画,最早是百姓用于庆祝民间的节庆而印刻的年画,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梁平年画与四川的绵竹年画、夹江年画并称为西南三大年画,曾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梁平年画的作品内容大体分为门神类、神话故事、戏曲故事这三大类。《立刀顿斧》、《加官晋爵》、《扬鞭》、《五子登科》等都是梁平年画中门神类题材的代表作品,门神类也是最主要的题材内容;《老鼠嫁女》、《麒麟送子》等都是神话故事题材的梁平年画;《四郎探母》、《钟馗嫁妹》这些作品属于戏曲故事类。梁平年画的制作技法主要结合了传统水印木板年画的精髓,继承了传统四川本地的雕刻技术,在此基础上又融合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术。除此以外,还吸收了西洋绘画技巧。梁平年画在构图上具有简洁、饱满的特点,年画整体色彩注重明暗对比,人物造型以古朴为主。
梁平年画于清代就十分有名,畅销东南亚。抗战时期,又被带到苏、美、法等国家的博物馆进行展览,还被西方收藏爱好者个人收藏。梁平年画还被收到《中国美术全集》等权威著作中。由于受到我国“文革”等历史时期的影响,梁平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几近“灭绝”。近些年来,我国开始重点关注濒临消失的民间传统艺术,梁平年画才被重视和保护。本文重点分析我国梁平年画的地域文化和艺术传统,领略梁平年画的艺术魅力。
梁平年画的发展历程
梁平县在我国古代就是三峡地区有名的县城,梁平县因盛产竹子而被称为“百里竹海”,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纸张生产地。明末清初时期,梁平县屏锦镇最早出现了刷制红纸的刷房,刷房也为百姓刷制带有图案的红纸,此时木板年画逐渐由单色发展为带有彩色图案的画册,至此以后,木板年画又将手工彩绘和印刷相结合,工艺不断发展,品种不断创新。早在清朝年间,梁平木板年画已经十分有名,当时还被作为贡品进贡皇室。到民国初年,梁平县已经发展出三十多家年画刷房,主要集中在梁平屏锦半截子街和袁驿镇一带。刷房的发展也带动了当时社会的就业,当时梁平一带的刷房一年能够产出数百万张年画,这些年画不仅在中国畅销,还远销到东南亚及欧洲国家,至今欧洲许多国家博物馆还收藏中国梁平年画。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乱梁平年画经历的一段时期的萧条。我国解放初期,社会处在变革的特殊时期,当时印刷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梁平年画这种传统的木版画市场遭受冲击,许多梁平年画甚至停产,画板也遭到丢失和遗弃。在“文革”的动乱时期,大量梁平年画遭到损毁,梁平年画这一传统文化甚至濒临消失。到20世纪50年代,梁平年画已经基本停产,我们只能在梁平县看到一两家仅存的刷房。到如今我们只能通过仅存的梁平年画作品和老一辈的手艺人来了解这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梁平木板年画终于有了发展机会,我国成立了“梁平年画研究会”,木板年画又被艺术家和社会各界所关注,梁平年画手艺重新被国人拾起。我国还举行了一些列的梁平木板年画展览,与世界美术家进行交流和讨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梁平年画在我国重新发展起来,我国出现了一批梁平年画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梁平年画作品。例如孙志伟的《胜利鼓》,陈海鸣的《四季飘香》,刘勇的《闹春》等,这些优秀作品吸取传统梁平年画的手工工艺,加入作者现代的创新表现手法,比如民间刺绣、推花艺术、花鸟虫鱼等因素。许多梁平年画作品参加我国美术展览,得到一致好评,优秀作品还被我国博物馆收藏,例如《祖孙情》、《小放牛》、《猜灯谜》等优秀作品。2000年,梁平木板年画还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我国梁平年画逐渐得到重新发展。
梁平年画的地域文化
梁平年画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的绘画艺术类型,梁平年画的生产和发展深受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梁平年画是在自然经济环境下农耕文化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收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于民族、地域和文化背景具有很强的依附性。
1.地域环境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生活习俗等特点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土壤等因素息息相关的。梁平年画的产生和发展与三峡地区的地域环境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梁平县位于我国大巴山与四川东部丘陵结合地带,是连接安徽、陕西两省的交通枢纽,从古代开始梁平县就是当时各省进行贸易往来的交通中心。随着古代我国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各省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这使梁平成为当时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和文化都十分繁荣的县城。在贸易往来中,梁平不断吸收各地的传统文化形式,比如传统戏曲、巫神、仙道文化,还在民间竹帘画、灯戏表演、皮影戏、民间吹灯、木雕石刻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梁平年画。
2.自然环境的影响
梁平地区处于我国四川省,四川盆地和丘陵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物产富饶。梁平地区由于优良的自然和气候条件盛产竹子,被成为“百里竹海”,竹子的盛产也带动了当地造纸行业的发展,从古代开始梁平县就开设许多造纸作坊,生产出当时十分有名的*表纸、二元纸。优越的地域环境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提供条件,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梁平年画的生产、制作、销售等环节逐渐形成产业链,在全国乃至世界发展迅速。梁平地区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所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具有积极性上的精神,散发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3.人文、历史环境的影响
梁平在古代处于我国巴蜀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的巴蜀文化。随着时间和历史的发展,古代巴蜀地区、荆楚地区、中原地区不断进行文化交流,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古代梁平地区人杰地灵,文化历史沉积深厚,出了许多著名的人才,在清末时期还有许多文学之士远赴欧美、日本等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梁平县优良的文化氛围为梁平年画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梁平年画历史发展悠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对于梁平年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也促进了梁平年画的发展。 梁平年画的艺术传统
从古至今,梁平独特的地域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因素影响着梁平年画的创作和表现,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梁平年画艺术。
1.梁平年画的创作题材
梁平年画的作品题材大体分为门神类、神话故事、戏曲故事这三大类,《立刀顿斧》、《加官晋爵》、《扬鞭》、《五子登科》等都是梁平年画中门神类题材的代表作品,门神类也是最主要的题材内容;《老鼠嫁女》、《麒麟送子》等都是神话故事题材的梁平年画;《四郎探母》、《钟馗嫁妹》这些作品属于戏曲故事类。门神类题材是梁平年画的代表,《立刀顿斧》(如图1)等门神类作品突出表现门神造型的朴实和敦厚,人物画法夸张,身长缩短,主要表现人物的头部五官。《立刀顿斧》中的门神造型双眼炯炯有神,人物拔剑的姿势英姿飒爽,画面威武精神,震撼人心。这类梁平年画主要表现出门神威武的形象,以此来压制邪气。梁平年画中人物的造型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作精神。
图1 《立刀顿斧》
2.梁平年画的色彩与构图
梁平年画的内容与我国其他地方的年画区别不大,但是在构图与色彩处理上独具特点。梁平年画的艺术特点不同于杨柳青的典雅细腻,也不同于绵竹年画的色彩鲜亮,与潍坊年画的刚健明快也有很大的区别。梁平年画既能满足平常百姓的生活需要,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可谓是“俗雅共赏”。梁平年画中的人物造型整体线条比较流畅、柔和,人物的面部描绘十分精细,最具特色的是“开脸”。“开脸”指的是梁平年画中的人物无论性别、年龄都被画师在面部涂上圆形或椭圆形的腮红,简直就是点睛之笔。梁平年画色彩虽然鲜亮,但却没有艳俗的感觉,用色上结合了冷暖色,整个画面在色彩上十分大气。一般门神类题材的年画造型都是张牙舞爪、气势汹汹、以镇家宅。梁平年画中的人物面部表情柔和,动作也是中规中矩,没有特别夸张扭曲的动作,不会给观者造成恐惧感,增添了面面喜气的气氛,象征来年安定和平。
3.梁平年画的绘图工艺
梁平年画属于水印套色木版画,但是又区别于传统的套色年画。传统的套色年画主要采用木刻套印线条,整个年画的画面色彩主要靠纯手工绘制而成,例如绵竹木板年画。梁平年画除了木刻套印线条,画面的色彩不是用手绘的,而是运用线板和色板层层套印而成,这种层层套印的制作工艺不仅能够加快生产效率,还能够使画面色彩更加饱满鲜亮,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刻板主要是采用梁平县当地坚硬的梨木雕刻而成,包括线板和色板,这种印刷技术在古代已经十分先进了,如今现存的为数不多的线板已经被列为国家保护文物。“开脸”是梁平年画工艺中的独特技术,指的就是在套印完成之后进行点彩,例如一些年画工艺师将年画人物的两只眼珠子拉近放大,形成“对对眼”,使人物更加生动形象。梁平年画的制作技法主要结合了传统水印木板年画的精髓,继承了传统四川本地的雕刻技术,在此基础上又融合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术。除此以外,还吸收了西洋绘画技巧。梁平年画在构图上具有简洁、饱满的特点,年画整体色彩注重明暗对比,人物造型以古朴为主。梁平年画的套色版的制作也十分有特色,用糯米制成的浆状物将画稿粘在梨木板子上,再依照画稿精心雕刻出画面的整体轮廓,整个线条平滑有力。加粉后浅淡柔和、硬色由各类有色矿物质研磨而成。
图3 刻板
结语
梁平年画的地域文化和艺术传统与当地的地理、气候、人文、历史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梁平年画形成既具有传统特色又独具艺术特色的文化。梁平年画不仅是三峡地区民间美术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这一即将失传的民间工艺艺术,如何将梁平年画民间艺术不断传承成为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四川美术学院学科建设项目